暑期,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在社會實踐大課堂中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分別前往南昌市經開區、萬安縣、大余縣、萍鄉市、樟樹市開展以“挺膺擔當礪青春,“童”行筑夢繪新篇”為主題的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以助農、文化支教、紅色走讀等形式,在鄉村振興一線踐行"走在前、勇爭先、善作為"的青春誓言。
青春汗水潤沃土,助農直播顯擔當
瓜田翠蔓間,躍動的“志愿紅”正躬身勞作。實踐隊員在村干部帶領下,赴致富帶頭人盧阿姨的南瓜地開展助農實踐。他們手持小刀、肩挎麻袋,嫻熟地剪藤采瓜、搬運裝袋。勞作間隙,隊員與村干部共同架起手機,錄制助農短視頻:鏡頭里,金黃的南瓜壘成小山,汗濕的背影穿梭藤蔓間,盧阿姨笑著講述“一顆南瓜富一村”的奮斗故事。這場融合田間勞作與云端推廣的青春實踐,讓學子們用沾滿泥土的雙手詮釋了“自找苦吃”的擔當,在鄉村振興熱土上綻放灼灼光華。

童心筑夢啟智慧,支教傳薪育新苗
楊梅村小學的教室里,歡聲笑語不斷。校黨委委員、副校長張高亮一行專程慰問,為孩子們送上文具禮包,并勉勵隊員"用微光點亮鄉村希望"。志愿者們開設多彩素質課堂:手勢舞《追夢人》的律動中,稚嫩童聲唱響未來憧憬;防溺水教育、節約糧食宣講則為成長筑牢安全屏障。

翰墨丹青傳古韻,非遺技藝潤童心
實踐隊員們以匠心傳承文化,在小小課堂里鋪展非遺畫卷。孩子們執筆描繪京劇臉譜,在紅黃藍白間讀懂忠勇信義;素手扎染藍白布匹,看板藍根汁液在棉布上暈染千年智慧;落葉拼貼間重構鄉土記憶,翰墨書香里傳承文化根脈。當一張張繪滿童真的臉譜被高高舉起,當扎染布匹在陽光下泛著幽藍光澤,傳統文化的光彩與鄉村振興的希望,在這方小小講臺悄然交匯,生生不息。

走訪慰問送溫暖,青春接力顯擔當
實踐隊深入楊梅村,為五保戶老人送去慰問品,并促膝交談,關切詢問生活狀況。隊員們通過交流,真切感受農村養老現狀與惠民政策的溫度。在老黨員家中,八旬老黨員精神矍鑠,向青年志愿者們講述保家衛國的初心與烽火歲月的軍旅故事。隊員們認真聆聽老黨員扎根基層的堅守奉獻,接受了一次生動的紅色教育。此次慰問活動傳遞了社會關愛,也讓青年志愿者在服務中厚植為民情懷,在對話中堅定理想信念,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

初心如炬照前路,薪火相傳耀青春
在陳毅故居的青磚黛瓦間,實踐隊員聆聽周籃嫂用竹籃為游擊隊送飯送情報的感人故事,仿佛看見她挎著竹籃穿梭山道的身影,觸摸到“軍民魚水情”的歷史溫度。梅嶺三章紀念館內,隊員們齊聲朗誦《梅嶺三章》,鏗鏘詩句與年輕的心跳共振,革命先輩“旌旗十萬斬閻羅”的豪情激蕩人心;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中,透過斑駁的史料與沉浸式講解,隊員們深刻體會到正是千千萬萬個“周籃嫂”這樣的群眾支持,才讓革命火種在艱苦歲月中生生不息。“信仰如炬”的真諦。紅色記憶穿越時空,在新時代青年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